知识学院

中国公关行业“三宗罪,你造吗

文章出处:www.hogoole.com │ 网站编辑:Sophia │ 发表时间:2015-08-27 │ 我要分享

  导读:中国的公关行业应该说给人一种繁荣景象。本土公司成长迅猛,或有外资传播集团入股,或有上市计划,有的则纳入外资公关公司旗下,算是终成正果。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到,公关行业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挖掘,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于公关的认知往往局限于软文发布、配合促销攻势进行媒体造势这样的层面。公关行业自始至终只是广告行业的附属物,方法论、手段、思维模式和精神上,都在唯广告业是从。

  如果无法厘清公关的真正价值,以及所应遵循的价值观和操守,在公关行业普遍存在“三宗罪”的情况下,不管广告如何衰落,公关永远都无法崛起。

  一、离战略太远,离战术太近

  如今,太多的公司仍然只是将公关视为产品宣传;太多的公关从业人员仍然认为,足够多正面报道,封杀一些见不得人的负面稿子,就是自己职业生涯的最高境界。公关往往被解读为“炒作”、“包装”和“搞定”三件套,这三件套往往成为公关工作质量的最高和唯一评价标准。

  公关是一种品牌塑造的方式,而绝非只是一个工具,它可以通过可信和有影响力的方式来助推企业发展战略。技巧层面上的手段,如新闻稿、新闻发布会、博客、季度财报和企业视频等,如果无法找到同企业战略之间的契合点,则不过是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。

  在中国市场上运作的关公司偏重于追求规模和业务收入,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它们的业务普遍集中于执行层面上,比如最大的两块业务是活动管理和软文发布,而高附加值的咨询服务一直无法发展起来。这就造成一个恶性循环:缺乏对于高端人才的资金投入和长期培养,缺乏以事实为基础的知识积累,忽略系统方法论的积淀和专业培训。结果往往是公关公司通过价格战争夺客户,这种现状很难使公关服务的咨询能力得到发挥,公关人员难以得到尊重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
  二、对广告有样学样

  在对品牌塑造的思维方式方面,公关人员基本上没有找到不同于广告的差异化定位。他们常常将广告公司制定出来的品牌主题照单全收。在衡量公关效果的时候,他们也完全沿用广告行业的一整套语言,比如频率和覆盖率、意识度和广告价值等。公关行业如果无法给品牌塑造带来一套独特的思维框架和行动方式,就难以指望其改变“广告的附属品”的现状。

  公关本身是一种策略、创意加执行的专业服务,然而目前公关行业在整体上已经误入歧途,其表现形式就是对于软文的一味崇尚。翻开报纸,我们时常看到企业新闻稿出现在报刊角落里,以混个脸熟的心态同其他牛皮癣广告共存一处。首先软文的运作模式完全等同于广告业:购买媒体版面位置,然后我的地盘我做主。对于客户来说,它究竟发挥了认知度价值,还是损害了品牌本身的形象呢?不知企业领导人作何感想。然而它似乎正在成为公关行业用以表达其存在价值的一个通用货币,受到了广泛认可。

  企业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专业公关咨询的协助,只是它们并不清楚公关有着远远超出软文

  布的价值。企业需要战略性的公关专家,能够站在企业最高的层面上,理解外部相关群体对企业行为的期望,对如何使企业的政策和日常行为贴近这些期望提供建议。企业需要专业人员协助它们同员工、股东、监管机构和媒体进行积极有效的交流沟通。企业需要有创意的思想家,能够在这个购买消费者的关注度变得越来越昂贵和无效的环境中,帮助企业发起同消费者的对话,“赢得”而不是“购买”消费者的注意力。

  三:企业品牌作为太少

  应该说,在产品层面上开展关活动本身并没有错。只是过多的公关公司只在这个层面上生存,而忽略了公关领域的更大发展空间。一位曾经担任某全国性公关案例评选的专家不无遗憾地告诉我们,他做了几年评选专家,但看到的案例几乎都是品牌传播和推广活动,操作模式上大同小异,只不过经常被冠以一些漂亮的名称而已。

  公关的作用在于创造和强化企业声誉(强化声誉),提升人们对产品及服务的认知度和理解(提升认知),建立和谐的利益相关方关系(建立关系),有限度地化解某些潜在的内外部风险(化解风险)。(来源:软文之家http://www.ruanwen51.com/

更多